从全国首个国家级河口渔业示范区到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从白蕉海鲈水产养殖基地到智能化的标准温室,当梦想照进现实,而今,
198彩娱乐专业吗?一幅现代农业图景,在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速“绽放”。1月29日,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通过国家科技部的考核验收,跻身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就在揭牌的同一天,园区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并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罗锡文等19名现代农业领域的领军者组成园区专家委员会,为园区现代农业发展添注创新原动力,为珠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珠海市斗门区区长、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主任马洪胜表示,斗门将立足更高更远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将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开放度最高、吸引力最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园区。
院士专家共话产学研创新发展
1月29日,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举行产学研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园区战略发展与建设研讨会。其间,园区同时举行“星创天地”授牌、河口渔业院士工作站和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揭牌仪式。
广东省科技厅副巡视员周木堂,珠海市副市长刘嘉文,珠海市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区长马洪胜,以及专家委员、高校院所和企业代表近200人聚焦园区战略发展,共话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斗门区委常委、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进主持会议。
“产学研结合是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今天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揭牌,标志着园区发展迈向新的高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信心满满地说,本次三方合作,将为园区建设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开拓新的路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企业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的共赢局面。
在活动现场,来自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广东农业科学研究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6所高校的代表分别与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在此之前,园区还抢先一步与包括这些高校在内的9所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
随着产学研合作推进,园区将与9所高校合作支持生态渔业产业群,共同探索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合作共建珠江三角洲渔业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学生实践实习工作,开展试验及科技项目申报等。
而在科研项目方面,9所高校将深度合作开展“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研究,并将派遣生源到园区开展鲈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疣吻沙蚕、鳗鲡等品种的科研试验。
“这次签约标志着高校院所与园区企业在合作办学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温海深表示,未来该校将采取开放办学的模式,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很快就将与园区携手开展“海鲈家系”试养研究,并建立海鲈3+1家系科研试验推广。
高端团队入驻打造园区“智囊团”
珠江八大出海口中,五个就在斗门。每一年,珠江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入海,出海口的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鱼虾蟹的品种丰富,其中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就超过180个。
早在2012年,斗门就聘请国内鱼类学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为首席渔业专家顾问着手培育河口渔业新兴产业。此后,又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担任政府顾问。
如今,在珠海斗门,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河口渔业示范区正在加速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并迎来了珠海市首个农业类院士工作站。当天,作为省级院士工作站的广东省河口渔业院士工作站揭牌,在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亮相。
现代农业渔业领域的院士工作站有何不同?随着院士工作站的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等学术带头人领衔的高端创新团队将强势进驻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河口渔业研究所为建设平台,建立与河口渔业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引进机制,共同打造国内首支河口渔业技术团队。
在具体的创新路径方面,院士工作站将针对海鲈等典型渔业品种,开展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并进一步联合国内渔业领域科研院所以及当地骨干企业,开展河口渔业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突破河口渔业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难题,打造国内首个河口渔业“产学研科技平台”。
与此同时,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
198彩官网罗锡文和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骆世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何建国等19名专家共同组成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作为园区建设发展的“智囊团”,为全面实施科技强园提供智力支撑。
“实施 乡村振兴 战略,农民还在弯腰锄地、弯腰插秧,是不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园区战略发展与建设研讨会上表示,“我们来园区,就是帮农民解决养殖、种植难题,帮企业解决生产问题的。在合作中,园区企业可以提出科技需求,科研团队带头进行科研攻关,携起手来把全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先从园区做起,再逐步向珠海周边扩散,最终为珠海乃至广东闯出一条科技兴农的新路。
本版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袁平峰
聚焦
短短3年发展,为何引来业界青睐?
短短3年建设发展,年轻的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何能够频频“筑巢引凤来”,赢得学界业界高端团队的青睐和支持?不久前,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调研组就来到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地调研督导“岭南大地”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并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其能打造成为全国田园综合体标杆示范项目,带动省、市、区,乃至全国的乡村创新发展,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
2017年7月,“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从全国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称号,也是广东唯一入选项目。备受关注的“岭南大地”正是园区三年创新发展的缩影。
自2013年9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以来,这一规划面积达312平方公里的国际农业科技园区先后邀请法国夏瓦纳建筑规划事务所和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规划设计团队,重新操刀整体发展规划纲要,并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激活园区发展潜力。
数据显示,园区经济效益显著,累计产值达283亿元,农户收入提高,增长11.7%。而在 三年创建的过程中,园区共投入发展建设资金42亿并引进了一批“精、尖、高”的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其中,6家园区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水产养殖面积15.5万亩,水稻5.21万亩,花卉苗木2.1万亩,蔬菜2.29万亩,建有智能化标准温室总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
“作为珠三角最大的农业科技园,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空间广阔、环境优美等都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这样的优势更应该保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表示,园区要继续创建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水产养殖业,把渔业建设和环境优化相结合,向高效高产、低碳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业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力争建设成为优势产业的核心区、科技转化的展示区、农村人才的培养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创业创新的集中区、产城融合的功能区、乡村旅游的示范区,打造科技农业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